《习近平讲故事》 ,图片由人民出版社提供
最近,上海书展很火,有一本书更火《习近平讲故事》——出版两个月就卖出110万册。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16日上午,《习近平讲故事》诵读会在2017上海书展现场举行,主持人董卿现场非常动情地为广大读者诵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的七则故事,这是其中的一则故事——“信仰的力量”。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人民日报评论部编撰的《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109则故事,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以丰富的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
滴水穿石、信仰的力量、跟上时代、像牛一样劳动、友谊铸就坦赞铁路、寻找莎士比亚、梁家河的变化……从书中遴选出的这七则故事,被董卿用饱满的感情娓娓道来,偌大会场挤满了读者,听得入神。有读者全程埋头记录,不愿错过故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也有的禁不住眼眶湿润……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序言《用故事讲述治理之道》中写道,“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斓。所谓‘本立而道生’,我们编写《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中学习做好舆论工作的艺术,体悟故事背后的治国理政之道,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并不断书写更精彩的中国新故事。”
2017上海书展《习近平讲故事》图书推荐现场
究竟是哪些故事,让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书中择取两则故事,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滴水穿石——解读宁德扶贫久久为功的力量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启示》(1990年3月)(《摆脱贫困》)
延伸阅读: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宁德下辖的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民日报》当年还以《宁德越过温饱线》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习近平的感召下,宁德以水滴石穿、弱鸟先飞的精神接续努力,如宁德赤溪村用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2015年,习近平用“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来概括这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扶贫经验。
当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福建宁德也正处于脱贫攻坚的起步阶段,积贫积弱,一穷二白,习近平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就是要勉励各级领导干部激发信心、激扬斗志,坚定扶贫决心、坚持久久为功。今天,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向着更高的发展境界迈进,习近平仍然惦念着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他经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以此勉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滴水穿石’的总体成功。“
“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习近平讲故事,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高超的技巧。《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对这些故事进行了‘延伸阅读’,丰富故事信息,还原故事语境,希望从这两个层面,让读者对‘习近平讲故事’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表示,“解读习近平讲故事,也是希望更多人能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
故事二:跟上时代——“知识半衰期”与“蓄电池理论”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延伸阅读: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传统。很多人遭遇‘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局,原因就在于深陷‘知识半衰期’,缺乏最新的知识和本领。“
习近平还引用过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这种形象概括,跳出苍白枯燥的说教,不仅易于理解和践行,也能激发兴趣,让学习本身从一种被动要求,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进步必需。
这样的延伸阅读,是不是拓展了背景,深化了内涵?也让读者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起来特别解渴,特别愉悦,耳目一新。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开了一扇窗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书中故事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故事来源广,讲述语境丰富,可以说是一部迷你版、袖珍版的中国故事。
读者:“信息量好大,热词真亲切!”“我们这一代人读了很有认同感”
从长宁区赶来的读者王清,买了书以后忍不住立即翻开,细细品读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步行30里借书的故事,还有他关于中国科技的思考、个人的体育爱好等。她对记者说,“这本书信息量好大!还有像‘时间都去哪儿了’‘蛮拼的’等热词,真亲切。”她旁边的陈理恩先生在国企工作多年,也捧着新书忍不住插话,“书中的解读,有思考有升华,还有延伸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读了很有认同感,也深化了我们对总书记讲故事的认识。”
“《习近平讲故事》可读性很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导陈立新教授指出,“书里谈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未来走向。总书记还从自己的经历谈到不少意味深长的话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谈到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定位都有指导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曹旭认为,《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是习总书记思想普及化的重要读本。“通过一段段小故事,来表达习总书记对百姓、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情感,对理想信念孜孜不倦的追求。总书记有很多谈话,书中节选了特别接地气、又以小见大的诸多故事,解读也用了贴近群众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充分理解,在总书记看似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表达了很深刻的思想、很真挚的情感。”
据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李春生介绍,《习近平讲故事》一书,被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迎接十九大主题出版重中之重的图书。“读者不论什么年龄、什么职业,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曹玲娟)
编辑:钟婷 陈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