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质监局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岗模范带头作用和质监技术机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市场技术、质量管理体制等三大领域创新,初步形成了技术机构自我发展与服务产业、企业创新发展相融合的机制,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珠江东岸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创新型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中试研究、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服务,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有力推动了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产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
我局高度重视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其成为自主创新和创新服务的“双基地”。目前,全省质监系统共有国家质检中心54个(居全国第一)、省级质检机构165个,其中16个机构进入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基本构建起集检验检测、创新研发、标准制修订、检测技术研究、高端人才吸聚、专业人员培训等“六大平台”作用为一体的多方位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加速器。近两年来,各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获国家级公益项目34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193项、专利218项。
(一)成为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基地。搭建“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关节。近两年来,各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投入科研资金9.5亿元,与企业联合研发项目90项,形成专利52项,产生经济效益逾百亿元,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超过2万个。国家玩具质检中心联合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大学开发一套动漫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协同和项目集成平台,带动汕头玩具制造业向动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仅汕头澄海玩具礼品产值就达351亿元,占全国玩具出口额的36%。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联合中海壳牌石油化工公司攻克设备延迟检验技术难题,为企业赢得2个月的停机检验时间,避免了12亿元的停机经济损失。
(二)成为企业创新产品分析试验基地。建立实验室基础设施和大型检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服务企业新产品中试与科研机构研发,近两年共向1.9万家企业、2000家科研机构共享原值达8.8亿元的设备1.1万多台次,为企业和科研机构节约成本6.4亿元。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广州市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东莞市建设全国首个综合性检测资源联盟,为企业新产品中试研发提供全链条、一体化服务。省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为企业提供电磁兼容等测试服务,辐射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企业新产品出炉。中心成立以来为河源高新区吸聚手机及配套企业40多家,区内手机产业年产值平均增长47%。
(三)成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国家质检中心“国”字号品牌影响,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成为企业研发、检验、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两年来开展各类培训900多场次,培训人员超过10万人次。特别是在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成为“筑巢引凤”,吸聚技术人员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共拥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学术带头人33名、教授级高工46名、博士81名。国家加工食品质检中心与清华大学等开展的《基于第三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研发创新团队》项目,为吸聚培养相关领域高端人才搭建了平台。
二、大力推进市场技术创新,夯实产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基础
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是伴随着市场交易和产业化需求发展起来的市场技术手段,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我局大力推进市场技术创新,为产业企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强化计量的创新与精密制造基础作用。计量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创新技术水平和精确程度的前提条件。我省强化计量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有效支撑了技术创新。一是加强计量基标准建设,满足技术创新的计量需求。全省共建有国家计量基准3项、工作计量基准10项、大区级(华南)计量标准136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481项,基本建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传溯源体系。我省瓦级超声功率、毫瓦级超声功率、橡胶硬度3项国家计量基准,准确度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围绕重点产业建设高等级计量标准,填补华南地区空白,为广东制造迈向精密化、智能化夯实基础。二是在重点企业推广计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研发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全省通过测量管理体系(最高级)认证企业107家,通过二、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企业4443家。三是加强计量关键技术研究,服务新兴产业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十二五”以来,我省取得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计量科研成果11项,建成10米法电磁兼容计量检测等一批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量传溯源重大项目。如开展标准太阳能电池以及太阳模拟器光谱匹配等关键参数量传溯源研究,确保了太阳能电池发电功率的精确测量,有力推动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标准化的创新引领和产业转化作用。标准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也是引领产业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导向。我局建立科技、标准、专利协同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无缝对接。一是助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编制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如推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已完成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空间、三网融合、数字家庭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指南,研制《物联网应用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云计算数据安全规范》等一批地方标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推广实施。首创以企业为主导、检产学研合作的标准联盟,建立“标准、专利”双联盟206个,制定实施联盟标准716项,均居全国第一,推动联盟标准研制、应用和国际化。如顺德电压力锅标准联盟代表我国主导《电压力锅》国际标准制修订,实现从联盟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三级跳”,推动联盟企业产量增长48.6%、出口增长63.4%.二是助推企业抢占标准创新制高点。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将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话语权。全省企事业单位共建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18个,居全国第一;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90项、国家标准3835项,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82项,均居全国前列。如帮助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将基因测序技术规范等3项科研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使基因测序产业实现有标可依。三是推广运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动企业生产、管理、产品在技术标准上与国际市场衔接,全省企业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7039项。近两年来开展超过600项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为出口企业年减损近150亿美元。
(三)强化认证认可的创新规范和促进作用。认证认可是企业创新活动得到市场认可、树立资质信誉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我局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提升认证认可的国际化水平和资质能力。一是推行管理体系、产品认证和检测能力认可。规范产品生产、检测、设计开发管理流程,提升企业创新的技术保障水平,确保研发的准确性和新产品的高品质。全省共有6.8万家企业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居全国第二;共有1.3万家企业取得9.4万张强制性认证证书,获证企业和证书数均居全国第一。二是为新产品传递信任、开拓市场。我省国家质检中心与266家境外实验室实现互认,具备7668项国际标准检验能力,实现“一次检验、全球通行”。近两年来共出具国际互认检测报告47.7万份,有效服务我省自主创新产品“走出去”。
三、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制创新,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市场环境
我局扎实推进质量监管改革创新,推动落实作为市场供应方的企业和作为市场需求方的消费者的主体责任,营造放、管、治相结合、激励创新的良好质量发展环境。
(一)推进现代质量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消费者权益维护为监督基础,保险救济和社会救助为保障,市场技术基础建设为支撑,政府依法监管的电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条例》《广东省电梯安全条例》立法,全省电梯使用管理权者确权率达94%,责任险投保率达68%.目前,我省在用电梯51.4万台(占全国1/6,为全国之最),2014年全省万台电梯事故率和亡人率分别为0.058和0.0195,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推进公共管理标准化。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组织制定《行政审批办事指南编写规范》《行政审批业务手册编写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分类与编码规则》等3项地方标准,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大力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深圳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大质量、大标准目标要求;珠海市实施城市标准化战略,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卫生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产品质量监管方式创新。树立系统性风险防范理念,率先在全国采用“不合格产品发现率”表述,明确监督抽查的定位为查找问题。去年各级技术机构完成产品、装置、设备等质量风险分析报告1.2万份,查找并消除了3.9万多个特种设备安全隐患,阻止市值13.1亿元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围绕促进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开创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在线监督抽查新模式,建立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诚信管理的监管机制。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的打假力度,去年全省质监系统查办的大要案中,涉及企业知识产权特别是品牌权益保护案件比例达95%,105个企业品牌权益受到保护。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不断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这一创新载体建设。落实胡春华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产业园、专业镇、高新区和产业集群所在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围绕9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技术机构与大院名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二是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的市场技术基础。加快标准与技术改造互融共促,引导企业、产业联盟、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创新活动。强化计量技术基础,积极申报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计量技术障碍。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检验检测技术交流和国际互认,不断提升认证认可的国际化水平。三是进一步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计量、标准、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体系。
来源:省质监局
编辑:钟婷 姚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