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球疫情持续暴发,对我国疫情防控构成反向输入压力,广东疫情也时有发生,给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省直机关工委党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培训实效,在办学机制、管理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科学性和实效性,全年共计举办各类培训班次15期,培训学员3540人,在办班规模和层次上均实现突破。
一、实行精准施训,变“大锅煮”为“分类训”
根据省直单位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培训班次,不断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打造精准化专业化培训平台。
科学设置班次。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2021年的全省机关党的建设工作暨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机关党务干部队伍为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撑。工委党校作为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立足于岗位职责,着眼于机关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抓好对省直单位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新任党支部书记、党务骨干、纪检干部、群团干部等的培训。
丰富培训类型。根据培训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开设培训班次,既有专题培训班,又有党性锤炼班,既有线上班,又有线下班,主要班次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专题培训班、“党性修养与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能力”党性锤炼班、“不忘初心使命、迎接建党百年”党性锤炼班、新任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党史党性教育培训班、党员发展对象线上培训班等。
优化培训时间。为了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在培训时间设置上更加灵活,有4个半天、3天、5天、10天不等。同类班次尽量安排多个培训时间段供学员选择,提高学员参训率。在新任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中,考虑到新任党支部书记大都是机关各部门的负责人,一方面急需加强党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年底工作繁忙无法抽身,故安排4个半天的时间,上午在党校集中培训,下午回单位处理工作,确保学习工作两不误。
二、打造教育品牌,既“强基础”又“固根本”
根据《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施教,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工委党校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特点和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优选师资,突出重点,发挥好培训主阵地作用。
强化政治教育。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校各类班次的重要内容,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等课程,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紧贴服务中心。紧扣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和工委工作安排,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机关党建创新等开展培训,开设了《以模范机关创建为抓手,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等课程,并邀请工委常务副书记姚奕生同志、副书记李剑先同志给培训班作机关党建专题报告,引导教育机关党务干部聚焦中心工作,找准结合点,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同时,组织学员结合实际交流分享党建工作经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在相互学习借鉴中相互启发、开拓思路。
抓好学习教育。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一条主线”,紧扣党史学习教育三个阶段,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组织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赴东江干部学院、广东南岭干部学院进行党史学习和党性锤炼,通过学习现场感悟革命先烈的初心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组织机关党务干部赴省委党校进行“党性修养和能力提升”研修学习,通过学习更加坚定抓好机关基层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坚持“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组织工委党校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评教评学活动,积极申报相关课题研究,今年共有2项课题获得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提高履职能力。聚焦机关党建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对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的能力培训,突出对党务基本知识和党务实操内容的学习,邀请工委党建督查室周猛同志为新任党支部书记示范班讲《怎么当好支部书记》、党建指导部刘清华同志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考与实践》等,通过培训补短板强弱项。同时,注重党性锤炼与业务能力提升相互促进,将办好各类班次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提升履职能力的实践检验,发挥支部书记带头示范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工委党校办学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培训模式,变“关起门”为“走出去”
因受疫情影响,在外出培训受限的情况下,工委党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加强培训合作,推动培训工作提质增效。
优选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线上教学+专题教学+党性锤炼”相结合方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对机关党务领导干部采取“专题教学+党性锤炼”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加强对党务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和履职能力的培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三力”;对培训规模比较大的党员发展对象采取“线上培训+党性锤炼”相结合方式,主要以线上培训为主,同时重点加强对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的党史党性教育,依托省内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和党性锤炼。
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对省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考察调研,整合省内党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省内红色教育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为机关党员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加强与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和省委党校的合作,精选优质师资开展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与广东南岭干部学院、东江干部学院的合作,组织机关党员开展党史学习和党性教育。同时,还利用党校自身培训平台,举办机关新任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和党员发展对象线上培训班。
凝聚培训合力。一方面加强同各地市直机关工委的纵向交流,邀请各地市机关工委书记(副书记)参加培训,在学习中互相交流经验,开拓思路,共同促进机关党建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同工委各部门的横向交流,与工委组织部、党建指导部、纪工委、团工委、妇工委、工会工委交流协作,开展对新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新任党支部书记、纪检干部、群团干部、党员发展对象的调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效能。
四、严格疫情防控,从“严要求”到“零事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进一步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线下开班复课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和培训驻地相关规定,把疫情防控作为各类培训班的底线坚守。
把好“入口关”。要求参训单位严格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参训学员在参训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对近14天有港澳台及国外旅居史、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健康码异常等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学员不安排参训。开班前给参训学员发送报到防护指引提醒短信,要求参训学员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每天进入课室时主动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培训期间非必要不外出。
守好“校门关”。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成立疫情防控专责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建立健康信息报送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培训前参训学员的健康信息(包括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并及时做好参训学员入校申报,培训期间严格落实“体温必测、健康码必验、口罩必戴”,做到“人码一致”方可入校。
管好“培训关”。培训期间,为每位参训学员准备医用口罩和消毒湿纸巾,并要求参训学员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日常防护。同时,加强对培训课室、住宿和餐厅等场所防疫管理,每位学员的座位间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课室和餐厅配备消毒水、免洗洗手液等防护用品,并安排专人做好校园、课室和洗手间等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同时,按照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要求设置临时观察区,及时应对疫情防控突发事件,确保各类班次顺利开展。
五、注重学员反馈,以“学知识”促“出实效”
加强培训项目质量评估,精心设计问卷调查,对每期培训班的授课教师、课程策划、教学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价,学员的反馈总体满意率达98%以上。学员们表示通过培训不仅收获了理论,提升了思想,还增进了友情。
锤炼了鲜明的政治品格。通过培训,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党的政治优势,必须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提升了过硬的能力素质。通过学习培训,学员们进一步掌握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加深了对新一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活动的理解。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树牢“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增强了做好党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培训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指导工作实践,在认识和把握规律中提高工作质量,以高质量的机关党建工作服务引领本单位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锻造了坚强的党性修养。通过学习培训,学员们对党的百年奋斗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业,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把各级机关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来源:省直机关工委党校
编辑:游弋 杜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