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代先锋 > 人物风采

在码头与锚地之间——检疫员阿太的故事

来源 : 广东省直机关党建网 发布日期 : 2012-11-29 14:26:23
【打印】 【字体:

排头兵故事(四)

  林应太,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埔新港办事处主任科员。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他攀爬在三五十米的软梯上,头顶是天,脚下是海。

  那是一副由碗口粗的两根绳子扎住、中间用约50厘米宽的木板隔成一格格的梯子,一个海浪打过来,人便和梯子一起随着摇晃。

  梯子的那一头,是他工作的地方。

  因为常要通过软梯爬上几十米高的船身,膝盖磨损已是他们这一行常见的职业病。

  他们是出入境的检疫员,主要任务是将有害生物挡之国门外。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国门卫士”。

  在这一行,他已经做了22年。

  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他叫林应太,是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埔新港办事处的检疫员。一名10年党龄的党员。

  35岁时,他得了一场大病,是癌症。医生说,得这种病,能够生存下来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

  工友们都给他捐款,两天就筹集了52230元。捐款人一共232位,是黄埔检验检疫局的所有干部职工。同事们都不愿意上天带走他们的“阿太”。

  “阿太是个好人。”很多人都说,“好人总是会有好报的。”

  住院的那天,早上前往医院,想起一些工作上的事,他又给接班的同事发了一条短信。

  癌症面前,没有人能猜想到他的痛苦,但是很多人,相信了他的坚强。他们心中的阿太,潜意识里,也许等同于希腊神话里的大地之子——安泰。那是一种因信念而带来的力量。

  结果令人欣喜,阿太从死神边缘走了回来。

  “其实我只是工作在检验检疫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党员。”阿太说。

  他依然记得,1989年,那一年的青葱岁月里,他如何带着简单的行囊,到广州卫生检疫局黄埔新港办事处报到,成为“国门卫士”的一员。

  “国门卫士”是威武而神圣的字眼,多少年轻人如阿太,因这四字顿生豪情壮志。但20年过去,却少有人如阿太,也因为这四字,从年轻到不再幼嫩,从壮志,到另一种坚强与沉稳。

  并不是说漂亮话。

  这并不是一份多么新奇有趣的工作:每天依法负责对管辖码头的船舶进行卫生监督,询问船员健康状况、伙食供应情况及船舶航行情况;查阅相关检疫证书、伙食清单、压舱水清单,监测船上医学媒介生物和动植物病、虫以及其他有害生物;检查食品储存房、厨房、餐厅、配餐间、客舱、公共场所、宿舱、货舱、桅舱、前尖舱、后尖舱……活鼠、死鼠、鼠粪、鼠咬痕、鼠巢、成虫、幼虫、卵等是他们的大敌。

  24小时待命,三更半夜上船质检是他们的家常“夜宵”。船有时停泊在码头,有时停在锚地,如果去锚地查船,就要在海上颠簸一小时。冬天的海上寒风袭人,夏天船甲板温度高达40-50摄氏度,上一趟船,浑身衣服湿透。

  他们常常伤风感冒。

  “最难的是爬软吊梯登轮,三五十米的高度,在电闪雷鸣风雨无常的海上,天天面对掉进海里的危险,遇到特殊情况,还要上下多次,新来的年青人,干一段时间,都放弃了这份工作。”

  阿太说自己的工作“每一次检疫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检疫要在纷繁复杂的场景中寻找威胁到健康的蛛丝马迹。

  他的专注,容易让人一下子忘记,他之前完成的那一场关于病魔的战斗。

  太师傅,难道你不怕吗?

  他转身去取工作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口罩、体温计、手电筒、抽样袋和相关单证。那是一个边角已经磨损、提手已被汗水蚀去了些颜色的工作箱。

  这是2004年的春节,一个土耳其船员两眼通红、全身冒冷汗、体温异常,有“疑似非典”的症状。

  阿太穿着隔离服,拿着检测工具、背着照相机和消毒器材登上了轮。他亲自为该船员戴上口罩并隔离。每隔一段时间去隔离室测一次体温。

  有人问他:“太师傅,难道你不怕吗?”

  “太师傅”是同事称呼他的一个绰号。这个太师傅有一双火眼金精。他能从粒粒饱满富有光泽的绿豆里看出问题,也能通过一个小黑点查出船上有老鼠出没。

  “做这一行,有什么怕不怕呢?”这个老实人说。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4年的禽流感,2005年的“红火蚁”、“孔雀石绿”、“苏丹红”,在这些闻之变色的病疫背后,人们其实很少注意到那些站在国门之处的人。人们容易忽略,他们是真正站在风尖浪口的人。

  他们习惯沉默去坚守。

  也许,家人最懂得他们的艰难。2001年4月,CIQ2000的推广应用工作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展开,新港办事处作为黄埔局的试点,具体实施工作由阿太负责。

  试点工作时间是一周,但这时,阿太的母亲病危了。

  “我不能走,如果这个时候离开,整个试点工作就要完全瘫痪。”他唯有每天通过电话了解母亲的病情。

  试点结束后,他立即赶回到了老家母亲的身边。老人等了七天七夜,已昏迷不醒,最后没有看上阿太一眼,便撒手人寰了。

  那一刻的他,唯有在病床前痛哭。

  他不怕病疫,但他怕亲情的割舍。


  智慧给予他的奖赏

  谁都没想到,这个非计算机专业、只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在检验检疫信息化的路上能走得那么远。

  1992年,阿太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单位新购进了一批286电脑。这种内存一兆、硬盘十兆、在当时被称为引领时代潮流的电子产品,吸引了阿太的注意。

  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在每一栏里写下的志愿都与计算机有关。

  单位决定派阿太到首都医院去参加计算机的学习培训。

  那年的北京风景,比不上五笔输入、DOS系统命令的神秘。三个月的培训过去,这个中专生的成绩在培训班里名列前茅。

  但他的“野心”并不限于此。他开始计划,为检验检疫系统写一个软件。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排长龙的大货车、报检员……能不能用计算机,为实际工作服务?

  “半路出家”的他,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向专家请教,上电脑培训班,购买计算机书籍,为那些“鸡肠文”将一本字典翻得脱骨掉线。

  屏幕上的点变成了线,线演变成表格、流程、运行方式……思维的碰撞与检验在那些万簌俱寂的夜晚,在那些无风而倦意重重的下午。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忙了好久的他,终于成功了。

  1993年,阿太开发的《入出境集装箱检疫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面世,并迅速在全国口岸检疫系统推广使用。这是一个检疫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攻克的难题。

  “那种成功的喜悦,是智慧给与我的最高奖赏。”阿太说。

  1999年,他攻克了报检系统软件互不兼容的难题,参与开发了“广东局废旧物品报检系统”;

  2003年,他参与国家质检总局“国际航行船舶检验检疫电子管理系统”的开发推广工作,参与在全国率先研制的“航行港澳船舶自动应答系统”;

  2006年,他参与研制“入境货物电子证单综合处理系统”;

  ……

  阿太病好以后,同事像以往一样找他帮忙修电脑。他的家,成为了同事的“电脑维修中心”,他的电话,成为了他们的“电脑维修热线”。

  “十多年来,阿太每年免费修电脑近百台,如算上人工和配件,用钱衡量的话,阿太应该有一大笔收入的。阿太说他是共产党员,服务群众收什么啊。”阿太的同事说。

  大家都说他是好人,这是口碑,也是美德给予他的奖赏。

  这位好人,永远没有架子。单位人手不够的时候,他曾经主动担任兼职司机了一年。

  铁打的码头,流水的往事

  铁打的码头,流水的兵。作为一个兵,阿太如码头一样,坚守在这里。

  20多年了,没有流水的兵,只有流水的往事。

  他仍记得,医生跟他说他大概还剩两三年生命时,他笑着对领导说“今天我值班,还是把该做的工作做完吧,不差这一天。”

  他也记得,那年的除夕夜,他在办公室里,用一碗面条和一个鸡蛋抵挡住饥饿和对家里的思念;

  他还会记得,在母亲离开的三年之后,2004年父亲病危,他依旧在岗位上未能前往看望,那种生离死别的遗憾再一次降临在他身上,那种苦痛……

  他或会记得,那些登过的舷梯,那些摇荡的软梯,那些高温的货轮甲板,那些寒冷冻人的冰库……

  20多年的青春,就这样安放在这里。这廿年里,人们叫他电脑通,叫他太师傅,也叫他阿太。

  大病之后,局党组考虑他的身体状况,曾想过给他调换一个舒服一点的岗位。他不肯,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检验员,我的工作就在这里。

  单位里给他的评价是“好人、好兵、好学、好强”。

  22年往事,用这八字穿透。

  2010年10月16日,亚运火炬在珠海进行广东省内第2站的传递,阿太参加了第68棒的亚运火炬传递。

  这位以往习惯于在码头与锚地两头跑的人,这一次跑在崭新的道路上。

  事后在接受采访时,他颇为激动地说:“我开始设想跑慢点,可是一跑起来,在'中国加油!亚运加油!'声中,反而越跑越快,一下子就到了接棒点。”

信息来源: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编辑: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