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范瑜每天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奔走在天河区天园街的各个街道。李细华摄
“我们的工作很平凡。”范瑜多次对记者强调,他在2002年退伍转业,现就任广州市天河区司法局天园司法所所长兼天园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就是这样一个人,任职13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天园街的每个角落,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达789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履约率100%,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500多万元。天园街的干部和群众都称赞“这个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有办法、效果好”,“有纠纷找老范”已成为天园社区群众的口头禅,范瑜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金牌调解员”。
就是这样一个人,任职13年来,13次被广州市、天河区评为维护社会稳定及社会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先进个人、普法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2013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被广东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人民调解能手”、被广州市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2014年分别被评为敬业奉献类“天河好人”、“广州好人”;2015年被评为敬业奉献类“广东好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直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以血浓于水的感情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以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在群众中塑造了“公正、廉洁、热情、担当”的人民调解员形象。他表示,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惠民的“窗口”,每天的工作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事,人民群众的问题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这也让他和同事们很欣慰。
“该拍板的时候就拍板”
1978年年底,19岁的范瑜在山西老家入伍参军,8年后,他跟随部队调到广州。直至2002年,这位入伍24年的老兵正式从部队退伍转业到天园司法所。他表示,部队工作环境和地方工作环境不一样。部队是命令式的,任务没有商量,只有服从,只要结果,对于他来说,转业后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范瑜介绍,在部队二十多年,对自己的性格、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会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在调解中,如果一味听从双方的陈述,调解工作很难取得好的结果,应该在他们陈述时,认真思考其陈述内容,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一直希望可以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找到最核心的部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要知道怎样引导双方向解决问题的思维上靠拢。另一方面,他在工作中敢于担当责任,处理相关案件时,“该拍板的时候就拍板”。也正是这种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他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敢于担当,因为很多事情就是自身的职责,如果自己推脱了,谁还会来担起这份责任?”
2007年,天园街司法所辖区位于黄埔大道的方豪酒店将相邻小区天顺大厦的出入口拦堵,天顺大厦120多名业主像被关进闷葫芦里。对峙双方一个要出入,一个要封堵,此后双方在红线图争议上一直不断发生冲突,双方通过不同途径向省、市、区等有关领导、部门进行投诉反映,并几次就有关问题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直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对此,范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深知单凭街道司法所的职能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但他仍毅然担负起“属地管理”的维稳责任,竭尽所能展开协调工作,多次向上级机关、上级职能部门请示汇报,奔走协调。从事发时起,他便积极协调街道相关科室,组织街道干部职工、居委会工作人员、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等,加班加点上门开展民意摸查,即使身患重感冒也没有挡住他工作的步伐。
据统计,在处理这次事件期间,他亲自参与或组织人员上门走访1200多户(次),派发法律法规宣教资料6000多份,电话约请谈话130余次,最大限度地稳定群众情绪,避免事态恶化;对10多户挑头闹事人员,利用白天上班时间,特别是利用下班时间、休息日时间直接上门或到所在单位进行130多次走访、谈话劝导,并将宣传资料亲自送到重点人员手上;先后10多次牵头主持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三番五次上门与纠纷双方当事人正面沟通,寻求解决办法,为维护业主切身利益四处奔走呼吁。
直至2012年,由市职能部门划出一块绿化带改造为小区出入口,解决了大厦1200多名业主的出行难题,纠缠了6年之久的纠纷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范瑜在涉及群众利益面前,勇于挑起重担,他坚持不懈为民解忧的精神实实在在地感动了小区业主,疏解了他们的怨气,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同事们都说,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他总是身先士卒,积极主动,勇挑重担,不怕苦不言累;无论面对哪种调解工作对象,他从不分层级高低,不分尊卑贵贱,公道正派,公平处理,不徇私不枉法,由于做事坚持原则,公私分明,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威信,也为顺利开展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法盲”到“法律知识的播种机”
“2002年退伍之后来到司法所,开始从事这个工作。法律方面,对我来说是盲点,到这之后才开始慢慢积累。”范瑜说。事实上,自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原本不是法律科班出身的他,总是抓紧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学习法律知识,单位的同事都说他已经把学法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一本厚厚的法规汇编总是放在床头,一有空就仔细研读。
现在,范瑜身为天园街“五五”普法先进工作者,老百姓称他为“法律知识的播种机”,家庭成员也戏称他为“法律迷”。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范瑜所长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改变辖区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普法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带动群众共同学法、守法,切实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为此,他亲自编写的《法润天园》册子,以“普法惠民”为宗旨,以“使用便民”为原则,面向基层,接近群众,贴近生活,通过以案说法、学法课堂、为您支招等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宣传法律知识,为营造街道文明、法制环境打开一扇春天的小窗。十年来天园街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外来人员、居民、在校学生约10多万名普法对象接受了普法教育,普及率达85%;他还大力开展“法律四进”活动,接待群众4200多名,将创卫生、文明城市、奥运与普法宣传活动联系在一起;印发法制资料50000多份,各类法制宣传图片20000余张,举办法制讲座24场,听课人数2081人,进行法律知识考试20次;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法律征文活动、大型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活动、举办法制图片宣传展览等;建立法制宣传专栏14个,至今共刊出法制宣传专栏1440期(刊),订阅各类法律书刊、报纸等2000多份。
人民调解有“理”亦有“情”
范瑜介绍,人民法院是根据相关法律,一字一字斟酌,一字一字对比,而人民调解工作则是在法律相关政策的框架之内,同时也要善于把法律知识同村规民约、公序良俗相融合,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让调解在不失公平的基础上又有人情味。“讲法是我们大的依据,但是也要讲人情,在调解中人情很重要,并不是说讲人情就是公正,只是通过这样给大家讲道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将问题讲透。”他说。
2013年,黄洲工业区一名年轻的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自杀,死者家属一百多人到企业静坐讨说法。街道经过一晚上的努力无法现场解决,次日,范瑜开始进行司法调解。他设身处地地为双方着想,凭着多年的经验,召开了“背靠背”座谈会——分别与企业负责人、家属中的长者单独讨论,不仅讲法、讲理,还讲情,经过两天不眠不休的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公司最终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死者家属一定补偿,并出于人道主义给予部分慰问金。
由此,范瑜赢得了双方当事人发自内心的感谢。死者家属在离开广州前声泪俱下地表示感激之情,说道:“我们回去会教育下一辈要正确面对现实压力,不要随意放弃生命。”
他说,其实,有时候,一个调解案件并非是一方存在过失或者错误,所以调解人员就需要在中间做工作,对其错误进行明白无误地指出,要给他们一个认识过程,让当事人信服。他强调,首先,要建立当事人对于调解人员的信任感,让当事群众明白调解人员态度的不偏不倚,这样形成的调解双方才能够接受。他也一直强调“换位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双方更容易接受调解人员的调解。并且,做调解工作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需要调解的双方本身就有怨气,甚至会发生肢体冲撞,如果工作人员没有耐心,调解工作是无法推进的。
“老范工作室”是延续,更是“坚守”
2014年3月10日,“老范工作室”在天园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作为“广东好人”代表,天河区文明办也在工作室加挂天河好人志愿服务队老范工作站。以范瑜为代表的由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律师、社区专职调解员以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组成的老范工作室,履行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和法制教育三大职能为社区居民服务,一直致力于打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人民调解新平台,努力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据介绍,成立“老范工作室”,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践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这一工作室,主要是发挥范瑜“有威望、有经验、有影响、有作用”的天河好人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天河好人工作室队伍,充分利用其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优势,化解矛盾纠纷,确保调解时情理与法理兼顾,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成功率。
范瑜指出,“老范工作室”现有36个调解员和12个专职律师,具体情况为,该街道有12个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都设立有老范工作室社区分站,配备3个调解员和1个专职律师。工作分站采取多种服务方式,如即时服务,即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能直接回复、解决的,当场予以办理;机动便民调解服务,即对因病或其他情况行动不便者,工作室人员上门做好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等。
在“老范工作室”成立后的2014年5月,腰岗社区原电池厂生活区80多岁的钟伯来到“老范工作室”,要求协调他与楼上李姨之间的楼板漏水纠纷。据了解,钟伯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老化严重,加上楼上的住户李姨装修房子,造成了钟伯的洗手间和厨房等多处漏水,虽然,楼上的李姨也已多次对漏水部位进行了维修,但始终没有达到钟伯的要求,这一问题6年来一直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为充分掌握实情,范瑜与电池厂管理科、居委会多次到当事人钟伯和李姨家中查看漏水情况。在了解实情后,三番五次来到当事人家中走访,还多次把双方当事人请到“老范工作室”进行面对面的协调,并邀请楼房原管理单位广州电池厂参与协调解决。凭借就事论事、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认真负责态度,范瑜最终化解了双方的多年矛盾,漏水问题由双方及广州电池厂共同出资解决。
范瑜表示,这一工作室及延伸至社区的12个站点,主要提供面向群众的民间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和援助,法制宣传和教育等服务,与之前的工作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他说,这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坚守”。
范瑜一日工作点滴
一大早,范瑜就接待了第一个“客人”。这次是关于档口租赁的纠纷,该纠纷的主角是某陶瓷公司和瑞星业主胡先生。范瑜向当事人介绍,前几天胡先生来到调解室,表示因为档口与陶瓷公司产生一些矛盾,这件事情已经持续几周仍未得到解决。
胡先生说,他想要利用自己的档口进行瓷砖等产品的经营,但是,陶瓷公司私自把公共空间进行规划,他们的装修形成了对自己档口的阻挡,严重影响自己的未来经营。他希望陶瓷公司恢复原状。
陶瓷公司工作人员称,除了业主胡先生的档口,整个二楼的档口,他们已经全部租下,之后才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装修。之后,在他们装修的时候,留出了两米的公共通道,而之前的规划只有一米左右。
在调解室内,双方各说各理,范瑜意识到,这样调解工作难以取得进展。遂决定,与当事人一起到现场进行实地走访。
记者随范瑜等人来到现场,看到陶瓷公司已用墙体将胡先生的档口前方和一侧堵上,只有背向公共通道的侧边可以通行。陶瓷公司工作人员解释,他的档口门前一米以外的地方,都是他们已经租赁的其他档口的地方,在这里建墙也属于正常。胡先生投诉,他们不止用墙从两个方向堵住了档口,还把他的电给停了。
范瑜对陶瓷公司工作人员说:“你觉得,如果档口是你的,这样的做法你能接受吗?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物业公司前主任朱先生介绍,原来这层楼整体是一个平面,没有间隔的,不过按照规划分为88个铺位。后来陶瓷公司租下了整个楼层,该合同为期八年,到去年的3月份到期。之后,陶瓷公司希望仍将这层租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装修。
朱先生透露,其实,陶瓷公司也很想把胡先生的档口租下,只是他要求陶瓷公司以25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租赁,这一点让陶瓷公司难以接受,因为其它档口都是按照60—7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出租的。由于公司负责人不在现场,双方约定日后进行再一次的调解。
范瑜强调,很多事情是需要到现场的,到了现场之后就会一目了然。就像这个纠纷,如果像坐在调解室里面听取双方的说法,看起来两者都很有理,调解人员也难以判断谁对谁错。比如,陶瓷公司叙述,之前该区域走廊只有一米宽现在拓宽到了两米,听起来确实是好事。其实到现场一看,完全不是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好。先撇开两者之间发生过什么,现场一看就是典型的以大欺小的做法,作为一个档口,居然给人两面围上墙,那还怎么做生意?调解人员到场之后,也表明了作为政府部门的态度,希望推动事情的解决。
同时范瑜表示,会一直跟踪这件事情,他喜欢干事情干到底,如果他们的工作做得好,群众能够满意,作为调解人员自身也会非常满足。
从现场回来之后,范瑜马上就法庭上打工仔当场昏厥后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件,向社区专职律师刘先生进行了请教。这样类似的请教,他一直坚持了十几年。
下午,他又接待了前几日氨水泄漏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他还趁着有点时间,打电话给一个附近小区的“老上访户”,通知她来“老范办公室”进行问题解决。这位上访户来到工作室就对范瑜说,她的事情不急,你有事的话就先忙,不用急着接待她。范瑜表示,因为当天是周五,如果不能在这天接待她,那就要拖到下周,而他非常希望她的问题可以尽快解决。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钟婷 姚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