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武装 > 学习贯彻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文旅融合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 : 广东省直机关党建网 发布日期 : 2019-12-11 14:23:01
【打印】 【字体:

  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9年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南方日报记者张冠军实习生帅昌哲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重大部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激发文化和旅游创新创造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建设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惠民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要求完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开门办文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汪一洋说。

  近年来,广东持续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如做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服务。同时,为攻破公共文化服务区域不平衡的难题,广东大力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倾斜,持续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省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为99.62%,2277个省定贫困村中有2174个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48%。全省广泛开展“书香岭南”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劳动者歌唱大赛、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等品牌活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汪一洋指出,广东将进一步提升“放管服”水平,加快修订《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任务。推动各地加快建设“三馆一站两中心”,推进广东美术馆、广东非遗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等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于2020年底前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提升文化惠民的可及性、通达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传承发展

  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

  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以“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为目标,珠三角9城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传承创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留住历史根脉和文化记忆,厚植湾区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了让南粤大地的非遗传统工艺活起来,广东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着力构建非遗保障体系。目前,广东已建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以一系列有质感、有创意、年轻化的全媒体产品,为传统工艺振兴培育“粉丝团”,扩大“朋友圈”,探索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岭南路径”。

  今年6月,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顺利举行,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活动恰逢端午佳节,我省将传统习俗与非遗相结合,推出近300场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让各地游客大饱眼福,向全国人民展示、传播了岭南非遗魅力。今年,认定了93个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推荐“六祖传说”等35个项目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9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港澳及泛珠省区、外国友城均派队参加。

  全会提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近几年,广东获得国家级及国际级文艺奖项作品达400多件(部)。舞剧《沙湾往事》以极高的艺术水准摘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音乐剧《烽火冼星海》、戏曲电影《柳毅奇缘》《白门柳》、电视剧《热血军旗》、美术作品《长江揽胜》等佳作迭出。多项美术展览、博物馆展陈获得国家表彰。

  汪一洋表示,我省要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持续推进艺术生产“三条线”建设,加大创作演出力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推出像《沙湾往事》《风雨红棉》等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广东省艺术节”“广东艺术院团演出季”等品牌活动,用岭南艺术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

  文旅融合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文化既有事业属性,也有产业属性;文化既有软实力,也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汪一洋说。经统计部门核定,2017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817亿元,占GDP比重为5.37%,同期旅游业增加值达5000多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6.5%。今年1—9月全省文体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2189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同比增长10.2%,成为消费新亮点。

  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已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旅游业总收入也连续10多年排在全国首位,文化和旅游业成为广东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产业“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文化产业与制造、信息服务、教育、旅游、体育等也实现了快速融合发展,使得产业边界不断拓展。

  在广州市从化莲麻镇,通过打造酒文化、民宿、艺术创作等特色产业链,摇身一变成“网红”文旅小镇。目前,全省共有民宿3000多家。广东通过发展乡村民宿,改善了乡村公共环境面貌,撬动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内第一份以“省政府令”发布的民宿管理政府规章,对鼓励和规范发展民宿行业作出明确指引,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充分肯定和业界好评。

  除了引客入村,更重要的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也随之增强。在龙门的一间乡村民宿中,就有年轻的当地人当上了店长,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近年来,广东正重点加强粤港澳文化和旅游合作,以历史为纽带,充分挖掘利用大湾区内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将香港文物径、澳门世界遗产旧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形成“古道游”的新旅游产品,构建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精品线路。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与广东省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革命文化红色旅游线路、南粤古驿道、工业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道,将遍布南粤大地的一处处岭南文脉地标串珠成链,构成了我省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载体。

  “今年我省投入2700万元支持各地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并争取通过3年时间,搭建全省坚实的文旅融合平台,推动形成全省各地城乡处处皆有景观,皆有文化品位的全域旅游新态势。”汪一洋说。

  另一方面,广东以“文化+”“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新业态迅猛发展,在多个领域领军全国。2017年,广东省数字出版产值1800亿元,居全国第一;动漫业产值400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形成了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游戏业收入1515亿元,占全国的73.9%。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涌现了腾讯、UC、YY、酷狗等行业领军者。

  当前,广东文化产业正处于由粗放发展模式转入质量效应型内涵发展模式的换挡调整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为广东文化产业向“高精尖”发展,实现粤港澳文化产业紧密协作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新的战略空间和发展平台。

  汪一洋表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激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文旅+”新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努力将广东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增加值总量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0%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和新增长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特别是要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积极发挥文化和旅游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钟婷 陈炳文